3月21日,我省首期农村“第一书记”省级示范培训班在山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开班。省委常委、组织部长盛茂林在开班式上作了动员讲话,并与中央机关单位派驻我省的21名农村“第一书记”进行座谈。 农村“第一书记”是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、实施脱贫攻坚的“新鲜血液”和生力军,2015年8月以来,全省共选派9395名农村“第一书记”到村任职,开展为期两年的驻村服务工作。省委高度重视“第一书记”选、育、管、用各项工作,从3月开始,将集中两个月时间分层分级对全省农村“第一书记”进行轮训。省委组织部、省农业厅(农工办)、省扶贫办将分两期,对省直派驻的506名农村“第一书记”和中央单位派驻我省的农村“第一书记”进行示范培训。 盛茂林强调,要从加强学习、发挥作用、完善制度三个方面,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、凝聚力和工作活力;要从做到摸排对象、项目安排、资金使用、措施到户、因村派人、脱贫成效等“六个精准”上下功夫,在吃透上级政策上用心、在落实省委举措上用力、在确定脱贫项目上用脑,巩固建档立卡“回头看”成果;要从确保到岗、到位、到责、到事“四到”上严格纪律、规范行为,做到勤学善思、调研为先、说农话务农事、依法办事、廉洁奉公“五个坚持”,处理好与领导包村和工作队驻村、村党组织书记、派出单位“三个关系”,圆满完成驻村帮扶各项工作任务。 晋组文:“第一书记”要打好“三张牌” “第一书记”,作为党组织从各单位选派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代表,担负着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特殊使命,担负着脱贫攻坚的重要责任,要努力攻坚克难、引领示范、服务群众,以一流的业绩和出色的表现,让组织满意,让群众满意。实践中,要重点打好“三张牌”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第一张牌。抓好党建促脱贫,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。“第一书记”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,绝对不能单打独斗,而是要用足派出单位“娘家”这个后盾,用好农村基层“党组织”这个堡垒,形成工作合力。农村的发展,农民的致富,关键要靠农民自立自强。但农民的自立自强不是喊几个口号就能实现的,需要一代代农民不断地积累经验、增长见识。新知识相对缺乏、市场意识较弱,的确是农民群众的短板。但羊群走路靠头羊,这个头羊就是建立在基层一线的农村党组织和党组织带头人。“第一书记”到村工作,如果离开村党支部、离开村党组织书记,就是盲人骑瞎马,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。 坚持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是第二张牌。扶贫工作不能搞一刀切、一阵风,需要精准到村、到户。“六个精准”是检验“第一书记”工作成效的标准。农村自然条件千差万别,“两委”班子建设参差不齐,干部群众精神面貌表现不一,村情民俗各具特色,至于到户更是一户一个样,虽然穷是相同的,但穷的表现形式不一,穷的原因不一,帮助他们脱贫就需要对症下药,帮助他们致富就需要一户一策。“第一书记”要想做到精准,就必须进得了农家门,坐得了农村炕,吃得了农村饭,这样才能了解真情,掌握实情,把脉开药。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说,既要开对药,更要开出便宜的但却有效的药。不能为了治病治贫,就不讲方法和实际,简单地下一些猛药、下一些贵药、下一些老百姓难以接受的药,而是要因地制宜、因人而异,做那些既能治病治贫又不会给老百姓再添烦心的事。 严守纪律规矩,保持良好形象是第三张牌。“第一书记”不是圣人,也不是万能的超人。有的“第一书记”是处科级干部,有领导岗位的经验;有的“第一书记”是近年来新录用的机关公务员,基层工作经验不足;有的“第一书记”是企事业单位的员工,对农村就比较陌生。但他们都是单位党组织选派出来的优秀干部,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。到村任职后,“第一书记”首先要讲政治守规矩,这是对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,也是对“第一书记”的第一要求。“第一书记”要虚心向基层干部学习,虚心向农民群众学习,充分相信群众的智慧,从抓村党组织开展“三会一课”等党的组织活动开始,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带进农村,带给农民,核心是把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带出活力,带出干劲,带出盼头。“第一书记”保持良好形象,就是要把机关的好作风和农村的乡风民俗及务实作风进行有效对接、有机融合,这样才能与村民打成一片,想在一块,干在一起,达到自身素质提升,脱贫攻坚提效。
|